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文学沙龙

您现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 >> 文学沙龙

走进惬意无比的绿美东升村

2024-12-18 18:00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81| 评论: 0|原作者: 范敬贵|来自: 扬州区域新闻


大地的绿,生机勃勃;大自然的绿,鸟语花香;梦中的绿,令人向往;东升村的那一片绿,昌盛繁荣。

走进惬意无比的绿美东升村,放眼望去,映入眼帘的是一道道,郁郁葱葱的绿色风景。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,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,偶尔的几只飞鸟掠过上空,留下一阵阵欢快的音律,仿佛把绿美乡村的美丽基因,随之辐射波动。午后的阳光,洒落在村落,3000多棵桂花、10000多棵紫薇、6亩多地格桑花、2亩多地顺衣草显得更加细腻优雅。邰圩小花海,微风吹过,阵阵清香扑鼻而来,让人心旷神怡。

紫薇大道东侧,生长着一棵老柳树。这棵柳树已有70多年的历史,据老队长雍广照讲:“这棵老柳树是农民拴牛的。”具体情况不祥,但它见证了这个地方的变迁和发展。

这棵老柳树,还是那么的茂盛,它的柳枝垂下来,像是一位老者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。夏天,它为行人遮挡阳光,带来一丝凉意;秋天,它的叶子变黄落下,为地面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。如今,这棵老柳树已经成为了这个地方的一个标志性景点。它的存在,让人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沉淀和生命的力量。每当人们路过它时,都会停下来看一看,感受一下它的气息。这棵老柳树会一直存在下去,为这个地方增添一份生机和活力。



绿色发展助力振兴,特别亮眼绿色名村东升村的喜园釆摘园,那茂盛的草莓、西瓜交错生长;亲子农场、苗木基地,烟火藏诗意,诗意在村间;大风车静静地矗立在绿色的田野上悠然旋转,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无尽的想象力;喜人部落、紫薇烧烤野炊露营垂钓悠闲自乐;两枝花一棵草农家乐,一壶清茶,一本好,书足以慰风尘,可口的农家菜托胃又暖心,让幸福有了明显的具象;紫薇大道两旁二十四节气传统农耕文化,如诗如画,把成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,赋亍新时代内涵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,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。这就是绿植园艺为一体的绿美东升村的真实写照。

旧时的东升村,位于县城之东,元代前即始烧窑,故名东窑。1966年破四旧立四新,改名东升。1999年3月29日经县政府【1999】17号文件批准,东升村、南郊村、城东村合并为东升村。全村地势是北高南低,辖盛庄、胜利、郝庄、民桥、解庄、林庄、东李、李庄、周庄、桥南、梁庄、西湾、陈东、唐庄、陈西、邰圩、后堤、新沟18个村民小组。土地面积3.3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16公顷,工业用地面积28公顷,水产面积0公顷,绿化面积6.3公顷。2016年人口4560,其中男性为2123人,女性为2437人。其中80岁以上81人,90岁以上5人。共有姓氏104个,其中以 盛、梁、张、邰、王、解、翁、陈、孙等为主要姓氏。



境内大部分姓氏先祖来自苏州。明初为避战乱,他们在外出逃生中迁徙到此,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水荡,择土地较高程的地方垒垛建宅,在洼地插草为标,固堤筑圩,以种捕为生。后人口不断繁衍,加之外地人口的迁入,村庄开始形成。清隶属卞家湾。民国37年(1948年)隶属大望区民便乡。1950年隶属望直区民便乡。1956年隶属卞湾乡。1958年9月隶属沿河人民公社。1959年隶属城镇人民公社。1961年隶属城郊人民公社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隶属城郊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,同时成立东升大队革命委员会。1981年恢复大队制,1983年取消大队制,成立东升村村民委员会。1998年隶属安宜镇人民政府。

东升村有个民便桥,据县志记载,民便桥始于唐建,元末毁,明重建。民间传说唐朝年间,民便桥与花城之间有河相隔,无桥,行人靠摆渡船过河。一日有一道士欲过河,因无钱被拒渡。道士随后扬言一年后来此地造桥断其生意。一年后道士果然来将化缘得来的钱在渡口造了一座砖石桥,桥上行人,桥下过船,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交通,称为民便桥。后以桥命庄。此桥于1975年建窑河过水地龙时拆除,其功能被新建的城郊桥替代。

解放前,民便桥虽有商贸活动,但未形成活动中心,村民买卖一般还到县城。解放后,县供销部门在民便桥设立了供销合作社,1961年后城郊历届党委、政府驻地民便桥,集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医疗、服务等融为一体,民便桥成为境内商贸活动中心。60年代后,城郊供销社在境内原东方红、东风、东窑大队设立双代点,以经营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主,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。改革开放以后,境内每个村民小组基本上都有商店。2000年以后,安宜东路与白田路交汇于时代广场,街道两旁高楼耸立,商铺鳞次栉比,成了继亚细亚广场之后,县城居民又一个购物活动中心。

如今民便桥已成城镇型村庄。年轻人到企业上班,老年人是娱乐健身,集工资性收入,经营性收入,财产性收入为一体,构成了民便桥地方经济的特色。

东升村的大邰家圩,含邰圩小区。位于东升村委会所在地正东方向。东靠邰家河,河东是开发区七里村邰庄、邰家村民小组,南邻陈东组,西隔淮江路滨河与小邰家圩相望,北与后堤组接壤。该村庄以邰姓人为主。据邰姓人讲其祖先是陕西武功县邰村人,后有一支迁徙到苏州,明初时逃生到今邰家圩的地方。来时此地是一片汪洋,他们插草为标,择高地安家,住的是滚地龙,以种养为生。时邰姓有一人,身材魁梧,是年约30岁,一日到淮城卖蒲包,被一武官抓去当马夫,后见他力大,又会玩刀舞枪,就带他到边疆效力,屡立战功,告老还乡后置产买地成了周围一方的大财主。因邰姓人多,在地方上又有势力,以邰姓命庄叫邰家圩。其官服、官帽、官凭代代长门相传,外人不得偷窥,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时被造反派强取焚毁,现无法查考。上世纪60年代后,随着住户增多,人口增加,大邰家圩又分为邰圩、邰家、邰庄三个生产队。2016年,邰圩组有43户,230人。其中邰姓36户,192人。大多数还是以种田为业,也有一部分人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等。邰姓人重视教育,解放后有很多人学业有成在外地工作。



以前的东升村,特别是邰家圩‌“脏乱差”路边旱厕、临时房子,柴草、垃圾、粪便遍地,‌‌道路灰尘,物品摆放杂乱无章,无秩序,‌整体环境不整洁、不卫生、不美观。缺乏清洁和维护。

近年来,东升村两委面临‌“脏乱差”,拆除旱厕、临时房子,改变村民陈规陋习。找准了切入点,党建引领,把党委一班人的想法变为村民的想法,提高村民的认识。通过反复召开党员会、村民代表大会、层层召开户长会,入户跟农户交心谈心,最终全村上下统一了思想,全身心投入到提升人居环境的行动中。

原邗沟路一废弃农贸市场,各种废弃砖瓦、生活垃圾乱堆乱放,杂草丛生,蛇虫蚊蝇乱窜,周边居民深受其害,有苦难言。东升村“两委”通过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,多方动员群众,积极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,本着“多花心思少花钱”的原则,对此处进行整治提升,改建为拥有75个车位的室内停车场,解决了邗沟路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。东升村用实际行动办好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,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。在改善了环境卫生的同时,还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0多万元。

说起东升村,可以说是家喻户晓,党群中心位于安宜镇东南方向,比邻开发区,淮江公路穿村而过。东依开发区,南邻宝射河,西至邗沟路,北到叶挺东路,总面积3.3平方公里,辖区常驻人口近16000余人。由18个自然村庄合并而成,地理优越,资源丰富。从地广人多的大村转身为绿色名村,树立起了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。而缔造这一传奇的,正是东升村党委书记王永明。王书记带领一班人,用行动描绘了一幅现代文明的美丽画卷。


图为宝应县安宜镇东升村党委书记 王永明


东升村坚持党建引领,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,不断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。立足本地实际,整合优质资源,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。2023年成立了全县第一家村级集体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公司——宝应县后题现代农业发展公司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创新的发展理念,不断拓展经营领域,提升经济效益,为当地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。东升喜园休闲釆摘园占地100亩,总投资300万元。通过引入扬州大学农学院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,以特色种植为突破口,发展大棚经济,种植草莓、西瓜、有机蔬菜等农产品,注册“喜园小莓”商标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实现了亲子农场、草莓西瓜釆摘、露营烧烤、垂钓野炊、盆景园艺、花海打卡特色文旅项目,研学体闲等多元化经营。承办的小天使幼儿园等单位主题团建活动,让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田园风光,感受生活的美好。

东升村接“二”连“三”延伸产业链。项目累计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,预计3个村今年可增收 25万元。下一步,将加强与“小精灵研学”等教育机构合作,打造优质劳动实践平台,持续探索集体经济新增长点。



东升村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基地。通过流转种田大户和零星种植农户的土地,累计整合了315亩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和经营。其中,280亩土地用于种植常规稻麦35亩零散边角地。种植桂花、紫薇、薰衣草、格桑花等花卉累计50多亩,美化了环境,增加了经济效益,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。采用“公司+农户组合”的经营模式,东升村“红颜”草莓在全省草莓品鉴大会上荣获金奖。带动周边村民123人就业,376户村民共1366人可享受公司收益分红。目前农场园区面积近400亩,公司西瓜草莓和亲子农场项目已实现亩均收益万元以上。获“小康先行村”称号,创建了“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。

 挪不开步伐的观赏与遐想,让人顿觉身处东升村,一村一落皆风景,绿美东升入画来,一幅景新、村美、人和、宜居的和美东升新画卷呈现眼前,生机无限,看一眼便终身难忘。当受够了那雾霾满天,生活节奏飞快的城市的人到此一游!心中会不会觉着是人生中最值得拥有地享受? 如今东升村这个地方风景,它不仅仅是美,而且还会带动周边村民富裕起来。这个隐藏在城中城的东升村,宛如一幅诗意田园画卷,“绿色”不仅刷新着东升村的“颜值”,也成为东升村振兴的动人“底色”。

上一篇:父爱如山

最新评论

© 2001-2033 江苏报广新闻网
GMT+8, 2025-1-18 13:00, Processed in 0.082429 second(s),20 queries
备案号:苏ICP备2023025316号-1苏公网安备32102302010690号

宝应微爆公众号
宝应下午茶公众号
白田闻莺公众号
返回顶部